ITBear旗下自媒體矩陣:

新能源車漲價風來襲?下個月部分車價或上調3萬元

   時間:2019-02-21 10:07:30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編輯:星輝 發(fā)表評論無障礙通道

2019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尚未出臺,新能源車市又進入了“空檔期”。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空檔期”,車企們選擇用“漲價”應對。尤其是造車新勢力,早已將漲價付諸行動。

繼新特汽車宣布旗下DEV 1車型全系綜合補貼價格上漲最高6000元后,小鵬汽車也緊隨其后,將小鵬G3補貼后統(tǒng)一售價上調了2萬~3.4萬元。此外,蔚來和威馬也開始了“保價計劃”。

“目前并非正式價格,只是過渡期的價格,最終售價還要根據新的補貼政策出臺后制定。”新特汽車相關負責人表示。

造車新勢力“聞風漲價”后,傳統(tǒng)新能源車企也蠢蠢欲動。“如果現(xiàn)在手里有指標,最好盡快購車,下個月,車價肯定上漲。”一位北汽新能源4S店銷售人員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

部分車價或漲3萬元

“凡2月的購車用戶,均可享受2018年補貼政策。”上汽新能源4S店銷售員對記者說,“盡管今年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還未出臺,但預計政策落地后,我們店內車型,終端售價至少上漲1萬元。”

上述北汽新能源4S店銷售人員也坦言:“預計今年的補貼政策將在3月底出臺,屆時產品價格將上漲3萬元左右。”

與北汽新能源和上汽新能源不同,主打400公里以下續(xù)航里程車型的吉利新能源和奇瑞新能源的經銷商都認為,2019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出臺后,對他們的銷售不會造成太大影響。

“目前,吉利旗下只有帝豪GSe一款純電動車型,續(xù)航里程353公里,如果不著急用車,還可以再等等,今年還會有新車型上市。”吉利新能源4S店銷售人員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補貼政策出臺后,該店車型的終端售價不會上浮。

持同樣態(tài)度的還有奇瑞新能源,“汽車降價才能賣出去,漲價誰還會買?如果今年補貼政策出來,產品漲價了,我們經銷商賣不出去車,只能把庫存都退給廠家,屆時廠家也不得不想辦法解決。”奇瑞新能源4S店銷售人員認為。

“聞風而動”的廣汽新能源,已經放言車企將自掏腰包承擔漲價部分。“目前,廣汽傳祺GE3終端優(yōu)惠5000元,如果今年補貼退坡較大,未來,GE3的終端售價肯定也會上漲,但廠家會為消費者分擔一部分。”北京一家廣汽新能源體驗店的工作人員對記者說。

由此來看,無論是造車新勢力的“聞風而動”,還是傳統(tǒng)車企的“按兵不動”,幾乎都表現(xiàn)出對新能源汽車終端售價“看漲”的態(tài)度。

賣一輛賠一輛?

車企紛紛“看漲”,與坊間流傳的2019年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50%傳言不無關系。

根據2018年的新能源補貼政策,去年,續(xù)航里程大于400公里的電動汽車,補貼標準為5萬元,而據坊間傳言,進入2019年,續(xù)航里程大于400公里的電動汽車,補貼標準僅為2.9萬元。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對2019年電動汽車能耗、動力電池能量密度等技術參數(shù)的要求不同,補貼金額也將有所不同。

如果2019年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50%,記者以榮威Ei5和廣汽傳祺GE3兩款車型為例,算了一筆賬。2018年,榮威Ei5可享受國補加地補總計9.075萬元(其中,國補6.05萬元,地補3.025萬元);2019年若補貼退坡50%、地補取消,根據電池能量密度和能耗系數(shù)以及整備質量的調整,榮威Ei5只能享受2.61萬元補貼,差價高達6萬元以上。

續(xù)航里程超過500公里的廣汽GE3530車型,2018年享受的補貼為9.9萬元(國補6.6萬元,地補3.3萬元),按上述算法,該車2019年可享受的新能源補貼僅為2.9萬元,補貼退坡幅度約7萬元。

盡管2019年補貼新政還未出臺,但不可否認的是,補貼大幅度退坡將給車企造成較大的成本壓力。

“如果今年的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幅度達到50%,我們的車將賣一輛賠一輛。”曾有車企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坦言。

后補貼時代,新能源車企將面臨生存能力和企業(yè)核心競爭價值的雙重考驗。“沒有補貼后,考驗的是企業(yè)供應鏈體系能力,產品開發(fā)能力、市場運作及提高用戶體驗的能力。”北汽新能源副總經理、營銷公司總經理李一秀表示,如果這些能力都可以在一輛新能源汽車上體現(xiàn)出來,即使這輛車比燃油車價格高25%,它也能爭取到傳統(tǒng)燃油車用戶向新能源汽車靠攏。

但也有車企認為,補貼退坡后,企業(yè)在補貼上的占用資金會減少,這對企業(yè)的現(xiàn)金流狀況是重大利好。

在汽車行業(yè)分析師田永秋看來,補貼退坡就像一陣疾風,所謂疾風知勁草,在猛烈的大風中,才可看出哪些草能經受考驗。補貼退坡后造車上漲的成本,傳統(tǒng)企業(yè)要么自己補貼,要么轉嫁到經銷商和供應商,而對于仍處于投入期,且沒有經銷商或供應商可緩沖的造車新勢力來說,也就只能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全站最新
熱門內容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方式  |  版權聲明  |  RSS訂閱  |  開放轉載  |  滾動資訊  |  爭議稿件處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