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似不起眼的角落,共享按摩椅悄然成為了共享經濟領域的一匹黑馬。近日,“9個月賺1億”的話題將其推上了微博熱搜,引發(fā)了公眾對這一細分市場的廣泛關注。人們驚訝地發(fā)現,這些散落在電影院、商場甚至機場、火車站的按摩椅,竟然蘊藏著如此巨大的商機。
共享按摩椅的興起可以追溯到2016年,那一年被譽為“共享經濟元年”。隨著共享經濟的熱潮和資本的涌入,共享按摩椅行業(yè)在2017年迎來了爆發(fā)式增長。天眼查數據顯示,2017年新增的共享按摩椅注冊企業(yè)數量是2016年的五倍,到2018年,全國共享按摩椅總數已突破百萬大關。樂摩吧、奧佳華、云享云等品牌紛紛獲得融資,行業(yè)前景一片光明。
起初,共享按摩椅主要布局在一線城市的機場、銀行、電影院等場所,這些場景的用戶往往有碎片化等候的需求。比如,提前到達機場候機的旅客,或是在銀行等待辦理業(yè)務的客戶,他們可能會因為等待時間過長而選擇嘗試共享按摩椅。隨著資本的加持和市場的拓展,共享按摩椅逐漸從一線城市向二三線城市滲透,投放場景也從最初的機場、銀行擴展到商場、火車站等更多場所。
然而,不同場景下的共享按摩椅,其“賺錢效率”卻大相徑庭。艾媒咨詢的數據顯示,商場超市、電影院、車站、KTV等娛樂場所和機場是消費者使用共享按摩椅的主要場所。其中,商場超市以36.08%的比例位居首位,這主要得益于商場客流量大、消費者逛街易疲勞等因素。相比之下,機場、火車站等場所由于座椅供應充足,共享按摩椅的使用率并不高。
盡管共享按摩椅在市場上的存在感不如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等“明星”項目那么強,但其背后的商業(yè)模式卻值得深思。共享按摩椅本質上是為等候場景創(chuàng)造了新需求,因此市場拓展需要更長的時間。起初,共享按摩椅的核心用戶主要是年輕白領和城市中產,他們追求高品質的生活方式,愿意為短暫的放松買單。隨著投放規(guī)模的擴大,共享按摩椅的服務對象逐漸轉向普通用戶,業(yè)務擴張的首要目的也以規(guī)?;癁橹?。
目前,國內共享按摩椅品牌的運營模式主要分為直營和聯營兩種。直營模式下,品牌租用物業(yè)場地投放按摩椅,收入全部歸品牌所有;聯營模式下,物業(yè)提供場地,運營商負責按摩椅的投放和日常維護,收入由雙方分成。因此,場地租賃費用和硬件成本是共享按摩椅最核心的經營成本。
據業(yè)內人士透露,將一臺共享按摩椅投放至二三線商場,需要向商場支付每臺100元到300元的進場費。如果按照每臺按摩椅平均每天有5名消費者使用、每次收費10元計算,一臺按摩椅的單日收入可以達到50元,月收入可達1500元。在給到場地一半分成后,剩余750元左右,除去保潔等費用,一個月能賺700元左右。如果設備成本按5000元計算,那么投放按摩椅的運營商不到一年就能回本。然而,現實情況往往比理想復雜得多。衛(wèi)生隱患、損壞率高、維護不及時等問題頻發(fā),導致用戶體驗大打折扣。
盡管面臨諸多挑戰(zhàn),但共享按摩椅行業(yè)仍在不斷前行。然而,隨著家用按摩設備的普及和線下按摩門店的迅速增長,共享按摩椅的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家用按摩椅滿足了消費者隨時隨地放松的需求,而線下按摩門店則提供了更加多樣化的服務體驗。相比之下,共享按摩椅在服務品質上存在一定差距,面臨著用戶流失的風險。
盡管如此,共享按摩椅行業(yè)仍然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隨著消費者對健康養(yǎng)生的關注度不斷提高,按摩椅市場將持續(xù)增長。共享按摩椅作為按摩椅市場的一種創(chuàng)新模式,其便捷性和靈活性將吸引更多消費者嘗試。未來,共享按摩椅企業(yè)需要在提升服務質量、優(yōu)化用戶體驗、拓展應用場景等方面下功夫,以應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