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的丹尼爾·C·丹尼特(Daniel C. Dennett)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哲學家,他的生活與思想充滿了多樣性和深度。他不僅是一位頂尖的心靈哲學家,還曾是一名水手、雕塑家,擅長音樂與講故事,更以其詼諧的打油詩聞名。作為眾多學者的導師,丹尼特對宗教的批判也極為犀利。他推動了《哲學詞典》的編纂,這是一本基于知名哲學家名字創(chuàng)作的諷刺新詞字典,展現(xiàn)了他獨特的幽默感和哲學洞察力。
丹尼特在哲學界的影響力深遠,尤其是在心靈哲學領域。2016年的一項民調(diào)中,他被評為二戰(zhàn)后最重要的英語國家心靈哲學家之一,僅次于杰里·福多(Jerry Fodor)。丹尼特不僅是一位學者,他的作品在學術界之外也廣受歡迎,盡管許多讀者發(fā)現(xiàn)他的心靈哲學概念晦澀難懂。那么,丹尼特究竟在做什么?他的作品為何如此重要?
丹尼特的研究標志著心靈哲學家關注的問題和方法發(fā)生了重大轉變。在“丹尼特之前”的年代,哲學家們主要關注日常語言哲學,試圖勾勒出我們?nèi)粘π撵`的思考和表述的輪廓。然而,丹尼特推動了心靈哲學從日常語言轉向科學,尤其是神經(jīng)科學。他的工作使英美哲學從專注于語言和概念,轉向了與科學的結盟。這一轉變在《衛(wèi)報》2024年4月的訃告中得到了體現(xiàn),稱丹尼特“助力英美哲學從專注于語言和概念,轉向與科學結盟”。
丹尼特的研究深受吉爾伯特·賴爾和路德維?!ぞS特根斯坦的影響。在牛津攻讀研究生期間,一次關于手臂“發(fā)麻”體驗的對話激發(fā)了他對心靈哲學的終身興趣。丹尼特開始思考這種現(xiàn)象的科學原因,而非僅僅停留在哲學分析上。他大量借鑒了心靈科學,并在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科學教育元素。然而,丹尼特并未完全放棄哲學問題,他的研究始終關注心靈的日常思維和語言。
丹尼特的核心哲學思想圍繞心靈的顯現(xiàn)圖景與科學圖景的關聯(lián)展開。他借鑒了威爾弗里德·塞拉斯的觀點,區(qū)分了顯現(xiàn)圖景(人們對現(xiàn)實的普通、日常認知)和科學圖景(科學所呈現(xiàn)的現(xiàn)實認知)。丹尼特認為,心靈的顯現(xiàn)圖景,即常識心理學,是我們對心靈的自然、樸素認知,而科學圖景則試圖為這些現(xiàn)象找到科學的解釋。
在探討“自我”這一概念時,丹尼特反對將自我視為具有獨立存在的實體(如“工業(yè)強度實在論”所主張),也反對虛無主義觀點(認為自我根本不存在)。他認為,常識心理學中的自我更像是“敘事重心”,是圍繞一個人心理生活組織起來的抽象點,用于理解和預測行為。丹尼特通過講故事的機器這一比喻,闡述了自我是如何在語言和行為中獲得的。
丹尼特還探討了意向性(信念、欲望和意圖)在科學圖景中的位置。他拒絕了福多的實在論和丘奇蘭德的虛無主義,主張意向性表達的目的是使人類行為變得可理解,而非反映大腦的因果結構。丹尼特將意向性視為圖式,即現(xiàn)實中完全客觀的特征,并提出了“意向性系統(tǒng)理論”和“意向性立場”的概念。
在意識問題上,丹尼特的觀點尤為復雜且具爭議。一些人認為他持有虛無論的意識觀,但實際上,丹尼特否認的是特定感知體驗概念(Qualia),而非意識本身。他通過咖啡品鑒師的故事,削弱了Qualia的吸引力,并指出感受質并非獨立于我們的反應和感受。丹尼特對意識的解釋往往依賴比喻和文學暗喻,他試圖移除通往意識科學的哲學障礙,但并未給出明確的科學定義。
丹尼特的思想深刻影響了心靈哲學的發(fā)展,他不僅在科學圖景中探索心靈的奧秘,還堅守常識心理學的陣地。他的目標是在保留日常自由意志、信念和欲望等概念的重要部分的同時,摒棄那些阻礙理解的部分。丹尼特的工作表明,哲學與科學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相互借鑒、共同發(fā)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