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絡上流傳出一則消息,稱比亞迪已向其合作伙伴發(fā)出信函,明確提出從2025年起,所有供應商提供的產品價格需降低10%。這一消息迅速在網絡上引起了熱議,各方解讀紛至沓來。
一種觀點認為,比亞迪在保持自身產品質量的同時,要求供應商降價,無疑會給供應商帶來壓力。如果供應商要保持原有產品品質,那么其利潤勢必將被壓縮,進而可能引發(fā)裁員、降薪等一系列連鎖反應。
在不少評論中,人們擔憂比亞迪的這一舉措最終會導致消費者承擔減配的后果,或者讓供應商的利潤大幅攤薄。似乎在這場博弈中,只有比亞迪是贏家。
然而,比亞迪集團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李云飛在社交媒體上對此進行了回應。他表示,與供應商的年度議價是汽車行業(yè)的慣例,比亞迪基于規(guī)模化大量采購,向供應商提出降價目標,但這并非強制要求,雙方可以通過協商推進。
從比亞迪目前的體量來看,其要求供應商降價10%的舉措,實際上已經展現出了相當大的格局。畢竟,以比亞迪龐大的需求體量,即便降價10%,很多供應商依然能獲得比前幾年更多的收益。
以2023年為例,比亞迪全年銷量達到了300萬輛。假設比亞迪向某供應商采購的某個零部件,每個零部件供應商能掙10塊錢,那么在該零部件被比亞迪300萬輛新車全部采用的情況下,這家供應商全年可以從比亞迪這里賺到3000萬元。
而到了2024年,比亞迪的全年銷量預計將達到400萬輛以上。即便按照這一保守估計,并且供應商按照比亞迪的要求降價10%,即利潤減少10%,單個零部件的利潤從10塊錢降到9塊錢,但總體利潤依然會增加。因為400萬件的需求量乘以9塊錢的單件利潤,總體利潤達到了3600萬元,比降價前多出了600萬元。
不僅如此,即便降價幅度更大,供應商依然有可能獲得更多收益。例如,如果單個零部件的利潤被壓到8塊錢,那么2024年這家供應商從比亞迪這里賺到的錢,依然會比2023年多200萬元。
或許有人會問,為什么比亞迪不直接讓利給供應商,讓供應商和員工過得更好呢?實際上,比亞迪要求降價,正是為了讓供應商和員工獲得更好的未來。因為零部件降價后,比亞迪的采購成本能夠下降,這種成本優(yōu)勢可以轉化為價格優(yōu)勢,使得比亞迪的車更具競爭力,從而賣出更多車輛。
隨著比亞迪車輛銷量的增加,其對供應商的采購量也會相應增大,供應商的整體利潤也會隨之提升。以明年比亞迪年銷量可能達到500萬輛為例,如果每個零部件的利潤為9塊錢,那么這家供應商可以掙到4500萬元,比2023年多掙1500萬元。
由此可見,比亞迪要求供應商降價并非壓榨供應商,也并非為了減配。相反,這是比亞迪在推動產業(yè)鏈上下游共同發(fā)展的一種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