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車行業(yè)的風云變幻中,2024年底極越汽車的突然崩塌,至今仍讓業(yè)界記憶猶新。這家由百度與吉利控股集團聯(lián)手打造的高端智能汽車品牌,曾被視為雙方合作的典范,卻最終走向了解散的邊緣,令員工與供應商措手不及。
盡管極越的最終命運鮮有媒體持續(xù)追蹤,但從當時曝光的種種跡象來看,其崩潰幾乎已成定局。極越的倒下,不僅給其兩大股東留下了棘手的爛攤子,更讓吉利集團背負了沉重的負擔,被媒體普遍視為最大受害者。
極越的困境,遠非管理層失職所能概括。其背后的深層次原因,或許源于兩大股東之間的“內(nèi)斗”與利益博弈。極越,這個誕生于2021年3月,前身為集度的品牌,其產(chǎn)品由吉利工廠制造,并授權集度獨家運營。然而,隨著雙方股東在股權劃分上的激烈較量,極越逐漸陷入了內(nèi)部混亂與危機四伏的局面。
盡管在極越危機爆發(fā)時,雙方股東曾承諾維持用戶車輛的正常使用及售后服務,但極越的崩潰已給吉利汽車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與負擔。吉利不僅要面對失去代工費用的現(xiàn)實,還要因售后問題而陷入口碑危機,品牌形象受損。
極越的倒下,只是吉利集團近年來遭遇困境的一個縮影。作為曾經(jīng)的中國品牌乘用車銷量冠軍,吉利如今已被比亞迪超越,昔日的輝煌不再。吉利旗下的多個品牌,如吉利、領克、幾何、極氪、沃爾沃等,雖各有特色,但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
2025年1月,新能源汽車市場慘淡收官,乘用車市場整體表現(xiàn)不佳。吉利雖然整體銷量超過比亞迪,但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其與比亞迪的差距依然顯著。吉利的新能源汽車銷量僅為12.1萬輛,遠低于比亞迪的29.64萬輛。與此同時,小鵬汽車等造車新勢力也開始嶄露頭角,給吉利等傳統(tǒng)車企帶來了更大的壓力。
吉利早在2015年就提出了向新能源轉型的“藍色吉利行動”,但至今其新能源車型的綜合銷量與比亞迪等競爭對手仍存在巨大差距。吉利雖然擁有覆蓋轎車、SUV、MPV等各細分市場的車型,以及傳統(tǒng)燃油、油電混動、插電混動、純電動等各種動力系統(tǒng),但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轉型依然任重而道遠。
吉利之所以陷入如此困境,一方面與其早年轉型新能源汽車不夠果斷有關。吉利在新能源汽車轉型上顯得有些瞻前顧后,龐大的燃油車銷量和占比使得其難以做出徹底轉型的決策。另一方面,吉利的品牌策略過于復雜,導致戰(zhàn)略無法聚焦,資源相對分散。吉利在不斷推出新品牌試圖通吃細分市場的同時,卻忽略了產(chǎn)品和技術研發(fā)的投入力度,導致多款“油改電”車型未能獲得消費者青睞。
在新能源汽車的沖擊下,傳統(tǒng)車企轉型已迫在眉睫。吉利作為曾經(jīng)的“自主一哥”,如今已被比亞迪等競爭對手超越,行業(yè)地位岌岌可危。吉利與百度合作打造的極越品牌的倒下,更是給其敲響了警鐘。吉利或許需要重新審視其品牌戰(zhàn)略,將資源集中于核心領域,以提升行業(yè)競爭力。
面對新能源汽車的時代大潮和日益激烈的行業(yè)競爭,吉利集團需要更加果斷地推進新能源汽車轉型,優(yōu)化品牌戰(zhàn)略,聚焦核心市場。只有這樣,吉利才有可能重振雄風,奪回昔日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