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體矩陣:

SSD的中年體檢:致鈦PC005 Active 305TBW寫入后復查

   時間:2021-10-18 11:52:34 來源:互聯(lián)網(wǎng)編輯:星輝 發(fā)表評論無障礙通道

PCEVA評測過很多固態(tài)硬盤,它們當中的大多數(shù)在測試結束后就會離開評測室。當然也有一些“幸運兒”會被留用下來,參與到各種測試和應用當中。今年4月初評測的致鈦PC005 Active 1TB目前寫入量已經(jīng)達到300TBW了,我們來看看它是否“老當益壯”。

SSD的中年體檢:致鈦PC005 Active 305TBW寫入后復查

CrystalDiskInfo按照1024進制來顯示主機寫入量,如果按存儲行業(yè)通行的1000進制來計算的話,下圖中SSD寫入的數(shù)據(jù)量已經(jīng)超過305TBW。致鈦PC005 Active 1TB的標稱寫入耐久度為640TBW,305TB寫入大致相當于已近中年。

SSD的中年體檢:致鈦PC005 Active 305TBW寫入后復查

作為測試樣品,我們對PC005 Active的使用強度是很高的,很多家庭用戶等到5年質(zhì)保期結束也寫入不了如此多的數(shù)據(jù)。從SMART信息給出的健康度信息來看,這塊致鈦固態(tài)硬盤還能用很久。

今天我們將這塊“盤到中年”的致鈦PC005 Active進行一次“體檢”,順便在HWiNFO64的幫助下測試重負載使用情況的散熱和性能。測試平臺和4月初評測時相同,均為酷睿i9-9900K和Z390主板,致鈦PC005 Active通過PCIe轉接卡連接到CPU直連通道。

SSD的中年體檢:致鈦PC005 Active 305TBW寫入后復查

中年體檢:

人到中年多多少少會有一些小毛病,那么寫入305TB之后的致鈦PC005 Active 1TB固態(tài)硬盤是否“雄風依舊”?從CrystalDiskMark測速結果來看,致鈦PC005 Active性能保持的很不錯:

SSD的中年體檢:致鈦PC005 Active 305TBW寫入后復查

HDTune文件基準測試結果顯示,致鈦PC005 Active的SLC緩存容量依然是10GB左右。雖然緩存容量不大,但釋放算法比較積極,在日常家用中很少會遇到緩存寫爆的情況。

SSD的中年體檢:致鈦PC005 Active 305TBW寫入后復查

305TB寫入后的致鈦PC005 Active在PCMark 8存儲性能測試得分5084,同全新狀態(tài)時的成績相同。

SSD的中年體檢:致鈦PC005 Active 305TBW寫入后復查

披掛再上陣:

既然性能上沒有問題,接下來就要加練一些更高難度的項目了:滿負荷壓力測試。我們?yōu)橹骡丳C005 Active準備了兩副“戰(zhàn)甲”。第一個是比較常見的三明治結構,正面有一中等厚度的立體金屬散熱片、背面是一張平面金屬散熱片,二者通過金屬卡扣結合,將SSD夾在中間:

SSD的中年體檢:致鈦PC005 Active 305TBW寫入后復查

第二個是在購買SSD的時候一些淘寶商家會直接贈送的簡易散熱片,它只有一塊,并且厚度比較薄,通過橡皮筋固定在SSD上。這種散熱片成本比較低,綁帶長期使用后容易老化導致散熱片脫落,優(yōu)點是空間兼容性比較好:很多M.2插槽底部高度有限制,上圖中的那種三明治散熱片就無法安裝,只能使用下圖中的簡易散熱片。

SSD的中年體檢:致鈦PC005 Active 305TBW寫入后復查

溫度壓力測試方法的跟過去一樣,采用IOMeter順序讀取的方式進行。理論上SSD在全速寫入時的功耗可能比讀取時更高,但寫入測試的壓力并非恒定,SLC緩存用盡之后寫入速度相對較慢,壓力有可能反不如全速讀取時高。

SSD的中年體檢:致鈦PC005 Active 305TBW寫入后復查

在27度室溫、未安裝散熱片的初始狀態(tài)下,滿載測試開始52秒后致鈦PC005 Active溫度讀數(shù)達到70度,首次發(fā)生限速。限速23秒后溫度被控制到66度以內(nèi),限速解除。但6秒后溫度再次達到70度,溫度管理機制再次介入,此后的測試過程中溫度在68度到70度之間波動,未達到限速解除條件。

SSD的中年體檢:致鈦PC005 Active 305TBW寫入后復查

接下來是安裝簡易散熱片的情況。首次過熱限速發(fā)生在測試開始190秒后。溫控機制介入27秒后,溫度得到控制并出現(xiàn)了持續(xù)10秒時長的全速讀取過程,直到溫度再次達到70度并限速。此后的測試過程可以看到,每次讀速恢復前的溫控介入時間有延長的趨勢。

SSD的中年體檢:致鈦PC005 Active 305TBW寫入后復查

最后是安裝三明治散熱片的情況,這次測試開始441秒后溫度方才上升至70度并引發(fā)限速。從下圖可以看到,在大致相等的測試時長內(nèi),讀取速度的上下波動次數(shù)明顯比安裝簡易散熱片時更多,說明三明治散熱片的散熱能力更強,SSD獲得更多恢復性能的機會。

SSD的中年體檢:致鈦PC005 Active 305TBW寫入后復查

上面三個測試是在滿載情況下進行的,而SSD在作為系統(tǒng)盤使用的情況下,并不會長期滿負荷工作,而是會有大量的空閑時間。接下來我們拆除安裝在致鈦PC005 Active 1TB上的散熱片,以其出廠狀態(tài)進行實際應用測試。

結合PCMark 8存儲測試的RAW Result日志同HWiNFO64全程采集的數(shù)據(jù),我們整理了一下實際應用中SSD的活動狀態(tài)分析。

SSD的中年體檢:致鈦PC005 Active 305TBW寫入后復查

上面的這張圖表和smartmontools的記錄都可以確認,在整個PCMark 8存儲測試的過程中致鈦PC005 Active沒有發(fā)生過熱和限速事件,這是一個好消息!接下來我們分析上面這張圖表中的更多深度內(nèi)容。首先是讀寫速度,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峰值是出現(xiàn)在1247秒時,HWiNFO64記錄到1101MB/s讀取、1550MB/s寫入。而在絕大多數(shù)時間內(nèi),讀寫速度都在200MB/s甚至更低的水平上。下圖中單獨把SSD活動時間拿出來看,100%滿載的情況出現(xiàn)過很少的幾次,而多數(shù)時候SSD活動時間是在60%以內(nèi),前面的滿載測試只是人為創(chuàng)造了一個極端的使用條件,已經(jīng)遠遠地超過了正常使用強度,所以才會有頻繁的過熱和限速發(fā)生。

SSD的中年體檢:致鈦PC005 Active 305TBW寫入后復查

回到讀寫速度圖表來看,整個PCMark 8存儲測試其實可以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黃色框內(nèi))是預填充的準備階段,耗時主要跟SSD的容量有關。紅色框內(nèi)的第二部分有3個測試循環(huán),每個循環(huán)都包括了魔獸世界游戲加載、戰(zhàn)地3游戲加載、Photoshop輕度應用、Photoshop重度應用、InDesign應用、After Effects應用、Illustrator應用、Word應用、Excel應用和PowerPoint應用過程中SSD的讀寫負載。

SSD的中年體檢:致鈦PC005 Active 305TBW寫入后復查

接下來刨除測試準備階段的讀寫記錄,只看實際性能測試部分的3個測試循環(huán)(對應上圖中紅框內(nèi)部分)。在將讀取和寫入分開統(tǒng)計之后不難看出系統(tǒng)盤IO活動具有讀多寫少的特點,所以在滿負荷壓力測試中使用順序讀取而非順序?qū)懭?,其實也是比較合理的選擇。

SSD的中年體檢:致鈦PC005 Active 305TBW寫入后復查
SSD的中年體檢:致鈦PC005 Active 305TBW寫入后復查

寫入速度峰值的出現(xiàn)位置對應的正是Adobe設計應用測試的部分,而游戲加載以及Office辦公應用的寫入強度相對則低的多。

分析完以上內(nèi)容之后,我們來總結一下本次的測試結果,首先是對致鈦PC005 Active固態(tài)硬盤的一個肯定:在寫入超過300TB的數(shù)據(jù)之后,它的使用性能同新盤出廠態(tài)相比基本沒有變化,做到了品質(zhì)如一。

溫度測試方面,M.2 NVMe固態(tài)硬盤因為發(fā)熱集中,在滿負荷工作時會出現(xiàn)過熱保護現(xiàn)象。“溫度墻”是NVMe固態(tài)硬盤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當過熱時主動限制性能輸出來保護NAND閃存的正常工作。除了特殊的工控和車規(guī)產(chǎn)品之外,NAND閃存的耐溫通常是以70度為上限。當閃存溫度達到限制時NVMe固態(tài)硬盤就會表現(xiàn)出溫度墻現(xiàn)象。

不過從上面我們對PCMark 8存儲測試過程的分析可以看到,作為電腦系統(tǒng)盤使用的SSD很少有持續(xù)滿負荷工作的情況,突發(fā)的高負荷讀寫會推高SSD溫度,但很快就會在空閑時間內(nèi)自然冷卻降溫。所以實際使用中即便是遇到了過熱限速,其持續(xù)時間也不長,對整體性能的影響非常有限。如果對一些持續(xù)大負荷使用下的性能有疑慮,可以通過加裝散熱片來解決。而普通家用情況下我們無需擔憂SSD的溫度水平,智能的溫控機制會自動打理好一切。

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全站最新
熱門內(nèi)容
網(wǎng)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方式  |  版權聲明  |  網(wǎng)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guī)舉報  |  開放轉載  |  滾動資訊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