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一則新聞稱,中國電信已撤出易信的日常運營,這真是奇怪的解讀。記得在一年前易信剛剛推出時,中國電信就和網易共同宣布,雙方為易信成立獨立的合資公司。中國電信將為這家公司輸出資源及人事、財務等人員,網易方負責易信的產品、市場、運營等工作。
也就是說,易信從一開始就是由網易方來日常運營,何來電信“將要撤出”一說?
更顯蹊蹺的是,這篇新聞的作者是搜狐IT兩位非常資深的跑通信口的知名記者,不可能不了解上述基本情況。同時這篇文章也有很多處常識錯誤,甚至把前易信CEO張政(前網易市場總經理)誤稱作是電信方人員。
暫不論這則疑點頗多的新聞為何迅速在媒體中擴散,且分析看看為什么中國電信如此倚重易信,以及中國電信在這一年間做了哪些事來發(fā)展易信。
運營商需要類微信產品
中國移動的飛信、中國電信的易信(包括此前的翼聊)、中國聯(lián)通曾試圖力推的沃友(即之前的沃聯(lián)系),都指向一個結論,即運營商非常需要一款類微信的產品。這是在SP時代完結后,國內運營商又一次反向打入互聯(lián)網的機會。
近期中國移動的飛信頻繁更新,并嘗試推出撥打網絡電話功能。在經歷了盛極一時和急速衰落之后,飛信正試圖重整旗鼓,在移動IM領域重拾一席之地;中國聯(lián)通的沃友發(fā)展不如人意,是“未能”而非“不想”。
那么中國電信有什么理由撤出易信?易信的入場盡管最晚,卻是增速最快的一家。本月易信公布其用戶數(shù)超過一億,僅用了不到1年的時間。這得益于易信是首個運營商與互聯(lián)網公司深度合作的產品,雙方分工明確,各施所長。相對于微信,易信自然未達到同一量級;然而相比中國移動和中國聯(lián)通,電信在這方面的進展已經算是不錯。
顯而易見的是,每一家運營商都在急切尋求切入互聯(lián)網的方式,所有人都在談“轉型”,談如何不“淪為管道”。結合運營商自身特性,切入互聯(lián)網最有優(yōu)勢的自然是溝通相關的事,運營商有用戶、有信道資源,短信、電話、網絡,沒有比移動IM更適合的領域。說得極端一點,運營商握著各種獨家資源,如果做移動IM都沒戲,做搜索、電商、郵箱、游戲就更沒戲。
因此實在找不到中國電信不做易信的理由,恰恰相反,易信對中國電信而言,是必須把握的機會。
中國電信為易信持續(xù)投入資源
在本月,易信方面曾放言“三至五年內不計成本”,在前述報道中也被解讀為只給易信三年“考驗”時間。問題是,移動互聯(lián)網的時間單位是以月計、以天計,三年已經是非常長期的投入。
運營商沒有做互聯(lián)網產品的基因,是老生常談的論調。就易信而言,中國電信尋求網易方負責產品、市場和運營,恰恰是為了彌補這一短板。中國電信能夠為易信輸出的,是運營商獨有的資源和渠道。
也因此,中國電信在其主渠道內為易信部屬“全流程、全渠道、全觸點”的推廣策略。除要求所有電信渠道預裝易信、所有電信門店推廣易信外,易信的用戶數(shù)也作為KPI被分攤到每家省分公司。
就產品而言,易信目前提供的免費短信、免費電話留言、易信電話、流量贈送的功能及服務,也是任何同類互聯(lián)網產品都無法獲取的獨占資源。
近日中國電信正式發(fā)布了其手機4G套餐,在套餐中中國電信為每位用戶贈送每月500M易信定向流量,期望以次進一步減輕用戶使用易信產生的資費。
事實上,電信配資源、網易做產品,這種各司其職,可以說是運營商與互聯(lián)網公司深度合作的理想狀態(tài)。中國電信和網易不缺資本、不缺耐心,自然會謀求長期發(fā)展。
解讀中國電信的“控股不控權”
在今年5月份的中國電信開放合作大會上,中國電信董事長王曉初表示,中國電信將以混合所有制經濟為導向,嘗試通過多種資本運作方式打造具有競爭力的新興業(yè)務運營格局。在互聯(lián)網應用等創(chuàng)新業(yè)務方面,將通過控股、參股、兼并收購等多種模式合作,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
而一個月前的一次高峰論壇上,王曉初更是直言對易信“控股不控權”。對于中國電信的合作伙伴,王曉初表示非常滿意,“合作不在于有多少股權,兩家誰能干好,誰就來。中國電信將所有資源進行劃分,除了基礎、平臺類的業(yè)務外,基本都可以考慮,都可以在控股權,經營權問題上進行討論。”
這實際上意味著,就易信等合作產品而言,中國電信思路很明確:即便易信是其控股公司的產品,但就日常運營等控制權方面的動作而言,中國電信尊重且相信網易的運營能力。
與前述各司其職的思路相同,中國電信在對待易信這款產品時,對自身和網易各自的優(yōu)勢和能力有清晰認識,因而采取“控股不控權”的理念。這并非前述報道所指的,控股不控權意味著中國電信在將逐步退出易信的具體業(yè)務運營。
結語:最新報道顯示,迫于搜狐IT“電信撤出易信日常運營”論調的壓力,易信方面也貼出中國電信集團內部關于推進易信的紅頭文件以證報道失實。很多時候,“壞”消息總是傳得飛快,真相卻常常在路上。
回到易信,或許它最終不會發(fā)展到非常高的高度,但如果說中國電信或網易會在這個時候選擇放手,實在是沒什么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