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網(wǎng)絡游戲在小學生群體中的流行度持續(xù)攀升,成為他們休閑娛樂的首選。然而,這一趨勢也引發(fā)了新的社會問題:不少小學生為了繞過游戲的防沉迷限制,冒險使用大人的身份信息登錄,卻不慎落入了詐騙陷阱。
在運城市鹽湖區(qū),一名小學生就因輕信游戲內的“贈送皮膚”誘惑,被不法分子誘騙,險些導致家長社交賬號中的3萬元被盜。幸運的是,家長及時發(fā)現(xiàn)異常并報警,反詐民警迅速行動,成功保住了這筆財產(chǎn)。
類似的案例并不少見。在晉中市,一名11歲的小學生張某某也因同樣的原因被騙走了約1萬元。不法分子假冒游戲客服,以未成年人操作導致公司財務被凍結為由,對張某某進行恐嚇,誘騙其轉賬。
在長治市,12歲的小劉則因輕信游戲主播的誘騙,先后轉賬1.6萬元。主播以掃碼進群有驚喜為由,誘導小劉掃碼,隨后又編造各種理由對其進行恐嚇和誘導。
呂梁市的張某也遭遇了類似的詐騙。一名自稱警察的陌生人通過視頻電話,以調查贈送游戲皮膚為由,誘導張某共享屏幕并進行轉賬,導致張某損失5900元。
這些案例背后,反映出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小學生心智尚未成熟,社會經(jīng)驗不足,容易輕信陌生人的花言巧語。同時,他們往往因害怕被家長責備而不敢及時告知,導致?lián)p失進一步擴大。
其次,家長監(jiān)管不力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部分家長對孩子上網(wǎng)行為關注不夠,未能妥善保管個人信息物品,也未對孩子進行充分的防詐騙教育。
游戲平臺的審核漏洞也不容忽視。部分平臺在未成年人審核機制上存在缺陷,使得孩子可以輕易使用他人身份信息注冊登錄。
針對這些問題,社會各界應共同努力,加強防范。家長應加強對孩子的上網(wǎng)監(jiān)管,關注孩子日常動態(tài),保管好個人信息物品,并教育孩子不輕易相信陌生人及各種誘惑。學校也應加強網(wǎng)絡安全教育,提高學生的防騙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同時,游戲平臺也應嚴格落實未成年人保護措施,完善實名認證和審核機制。例如,可以增加人臉識別等技術手段,加強對未成年人游戲時間和消費的限制,以防止類似詐騙事件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