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體矩陣:

好馬更需配好鞍:WD Red SSD+HDD組合讓NAS設備如虎添翼

   時間:2020-04-30 15:49:55 來源:互聯(lián)網(wǎng)編輯:星輝 發(fā)表評論無障礙通道

作為從事視頻渲染的工作室,平時錄制的視頻素材可謂相當?shù)佚嫶?,而海量的?shù)據(jù)又讓工作室略微感到力不從心,原因是這些視頻素材有時候實在是太過于消耗存儲空間,而且每個電腦上都存放一份,又感到空間會被浪費,于是通過一整套NAS組合讓整個公司共同使用其中的素材,既可以提升工作效率,也可以減少工作電腦的硬盤空間消耗,對于小企業(yè)來說還是十分方便的。

評測模版.png

然而在之前的NAS應用中,主要以純SSD方案和純HDD方案為主的兩種存儲系統(tǒng)組合,其中純HDD的組合能夠獲得龐大的容量,而且搭建NAS的成本比較低廉,但是存在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速度不夠理想,如果想要在HDD上進行在線視頻剪輯,速度將會嚴重制約工作進程。而純SSD的組合方式能夠取得理想的成績,而且4K性能也相當出色,然而純SSD的問題便是容量限制嚴重,而且相比較HDD方案搭建成本高昂得多,于是在目前SSD的價格尚沒有達到一個十分低廉的水平,將SSD作為緩存,給HDD進行加速自然是最佳的選擇,因此有些視頻工作室就開始嘗試SSD以及HDD的組合進行NAS系統(tǒng)的構建,同時群暉的一些高端NAS上已經(jīng)陸續(xù)支持對于SSD+HDD組合的支持。

_DSC1271.jpg

而作為面向NAS等高負載系統(tǒng)專門打造的產品,WD Red系列存儲產品顯然是NAS系統(tǒng)的最佳拍檔,那么使用WD Red存儲組合進行NAS的搭載,和純SSD相比有什么區(qū)別呢?在性能上會不會有比較大的差距?我們選擇了西部數(shù)據(jù)的WD Red SA500 NAS SSD+WD Red NAS機械硬盤以及群暉DS 1618+ NAS的組合來搭建一整套NAS系統(tǒng)。

_DSC1236.jpg

對于NAS設備來說,絕大部分消費者采用的是多硬盤陣列,需要的是7x24小時不斷地運轉,確保消費者可以隨時隨地訪問其中的數(shù)據(jù),因此對于硬盤尤其是SSD的穩(wěn)定性要求十分地苛刻,而普通硬盤在長時間進行運轉的時候就會出現(xiàn)一定的數(shù)據(jù)錯誤,而多硬盤陣列更是將這種錯誤不斷地積累,導致硬盤因為錯誤彈出,甚至損壞數(shù)據(jù),這對于使用NAS進行存儲的視頻工作者來說無疑是一個重大的打擊,因此許多硬盤廠商針對NAS系統(tǒng)推出專門的NAS系列硬盤,就是為了確保數(shù)據(jù)的穩(wěn)定性。

WD Red SA500 NAS SSD就是針對NAS的高強度工作的特性所特別定制和優(yōu)化的產品,WD Red SA500 NAS SSD運行時的熱量低,噪音小,尤其適合24*7的使用環(huán)境,提供最佳的兼容性,目而作為NAS系統(tǒng)的緩存盤,WD Red SA500 NAS SSD讀取速度560MB/s,寫入速度530MB/s,隨機4K讀取95K IOPS,隨機4K寫入85K IOPS,性能足夠作為NAS的緩存使用,此外西部數(shù)據(jù)也對WD Red SA500 NAS SSD進行了嚴格的穩(wěn)定性測試,提供的5年有限保修就是西部數(shù)據(jù)給NAS用戶的一顆定心丸。而西部數(shù)據(jù)WD Red NAS機械硬盤采用最新的NASware 3.0技術,提高硬盤的兼容性、集成度、可升級能力和可靠性,優(yōu)化任何NAS系統(tǒng)的性能,確保數(shù)據(jù)的穩(wěn)定。

CDM測試.png

在CrystalDiskMark測試軟件中,硬盤的峰值讀寫性能可以達到561MB/s以上,在同類產品表現(xiàn)不錯,同時讀取速度也可以達到526MB/s,在SATA固態(tài)硬盤屬于頂尖的水平。

ATTO測試.png

使用ATTO Disk Benchmark,實測了不同大小的文件對硬盤讀寫性能的影響,實際結果非常不錯。

QQ截圖20200426101958副本.png

文件讀取測試

WD Red SA500 NAS SSD,在文件讀取中也能取得485MB/s的成績,與理論性能相差不大。這一次NAS系統(tǒng)的核心是群暉DS 1618+。并且頂端與側邊也是一體式。群暉DS 1618+采用的是六盤位設計,能夠提供最多六塊硬盤的存放,底部則是一個USB 3.0接口,負責連接外部的存儲產品。而群暉DS 1618+的上部設計了LAN1-LAN4的狀態(tài)指示燈,最多可以向外拓展四個網(wǎng)絡設備,并且通過閃爍的燈光來查看網(wǎng)絡是否在正常運行。

_DSC1277.jpg
_DSC1312.jpg

群暉1618+配備了四個千兆網(wǎng)卡,可單獨使用也可聚合達到4000Mbps,不過我們這一次重新配備了群暉的E10G18-T2萬兆網(wǎng)卡,目的是提供超過1GB/S的寫入速度,提升文件的傳輸性能。

_DSC1219.jpg

這一次用作NAS存儲設備的分別是西部數(shù)據(jù)的WD Red SA500 NAS SSD以及WD Red的NAS機械硬盤。其中WD Red SA500 NAS SSD采用的是SATA接口,針對NAS的7X24小時所需要的穩(wěn)定性進行特別優(yōu)化,可以滿足企業(yè)辦公和私有云的搭建需求。同時SSD具有的高速讀寫的特性也可以作為整套系統(tǒng)的緩存提升NAS系統(tǒng)的性能。

NAS界面

20200319194151.png

群暉DS1618+的操作還是比較簡潔的,這一次我們使用了四塊WD Red NAS機械硬盤組成Raid 5,同時將WD Red SA500 NAS SSD組成Raid 1。而在NAS界面也可以直觀地看出各個硬盤的狀態(tài)。

20200319202910.png

為了提升整個NAS的整體性能,我們也將組成Raid 1的SSD作為NAS機械硬盤的緩存,這樣子可以大幅增加NAS系統(tǒng)的整體性能,尤其是4K隨機讀寫的性能。當然SSD作為緩存顯然是有一定的代價的,那就是減少了SSD的存儲空間,而且如果超過了SSD緩存的空間,那么實際性能就會降低到普通機械硬盤的速度了。不過我們這一套SSD能夠提供高達500GB的緩存,自然能夠滿足絕大部分情況下的視頻傳輸需求,并且可以直接讓用戶在高速緩存中完成日常的所有剪輯,極大程度地增加了工作效率。

NAS實測:跑滿萬兆網(wǎng)卡

_DSC1320.jpg

作為對于性能要求十分苛刻的視頻工作室,NAS系統(tǒng)的性能自然是工作室看重的對象。如果SSD+HDD組合的性能與SSD相去甚遠的話,那么搭建起來的性價比就不這么高了。我們選擇了幾款著名的硬盤測試軟件對這套存儲組合進行測試,并且選擇純SSD和純HDD作為對比,看看它們之間的性能能夠相差多少?

CDM測試-1.png

WD Red SA500 NAS SSD+WD Red NAS機械硬盤混合模式

通過CrystalDiskMark的測試,可以看到將WD Red SA500 NAS SSD作為緩存之后,整個NAS系統(tǒng)的成績十分地理想,讀取速度達到了1184MB/S,甚至超過傳統(tǒng)的SSD一倍。

ATTO測試.png

WD Red SA500 NAS SSD+WD Red NAS機械硬盤混合模式

而在ATTO的測試中,基于64MB的持續(xù)讀寫中,WD Red SA500 NAS SSD+NAS機械硬盤組合同樣可以取得近1GB/S的讀取速度。

Windows文件下載.png

實際文件拷貝

當然無論是ATTO Disk Benchmark還是CrystalDiskMark,它們都屬于理論性能的測試,實際文件拷貝和讀取還是要在Windows之中進行操作。對此我們也采用了萬兆網(wǎng)卡模擬工作室與NAS之間進行互聯(lián)。結果在實際文件上傳與下載中,基于WD Red SA500 SSD+NAS機械硬盤組合同樣取得了超過1GB/S的性能,基本將萬兆網(wǎng)卡的上限跑滿。

總結

通過實際測試來看,通過WD Red SA500 NAS SSD+WD Red NAS機械硬盤組合可以獲得比機械硬盤更為出色的性能,此外如果采用萬兆網(wǎng)卡進行電腦之間的傳輸,那么再大的視頻渲染文件也可以輕松在短時間內進行傳輸,這對于提升員工的工作效率有著很大的幫助。而通過兩塊組成Raid 1的SSD作為整個NAS系統(tǒng)的緩存,將總容量達十幾TB的硬盤的性能整體提升一個檔次,擁有近乎原生SSD的速度,顯然是相當值得的。

_DSC1294.jpg

群暉DS 1618+配合NAS專用的WD Red系列產品,就可以很輕松的打造一個高性能的數(shù)據(jù)中心,即使是萬兆網(wǎng)速也可以輕松應對,為視頻工作室?guī)砗艽蟮谋憷?,同時搭建成本也比搭建純SSD小得多,另外西部數(shù)據(jù)WD Red所擁有的對于NAS高強度工作環(huán)境的優(yōu)化,也是給眾多視頻工作者一顆出色的定心丸。對于那些十分看重成本的中小視頻工作室來說,這套NAS組合顯然是給駿馬披上的好鞍。

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全站最新
熱門內容
網(wǎng)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方式  |  版權聲明  |  RSS訂閱  |  開放轉載  |  滾動資訊  |  爭議稿件處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