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體矩陣:

滴滴將推拼車業(yè)務 業(yè)內積極備戰(zhàn)已準備好再燒錢

   時間:2015-03-27 08:59:43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作者:馬偉民編輯:星輝 發(fā)表評論無障礙通道

在過去的一年,O2O在國內發(fā)展迅猛,許多線下服務或是通過獨立APP,或是通過其他形式進入到人們的視野,其中又以專車業(yè)務最受關注。如今,隨著多個城市通過制定相關政策鼓勵拼車,以及交通部部長在今年兩會期間鼓勵公民小客車合乘的行為,拼車軟件大有成為市場下一個“風口”的態(tài)勢。但不能忽略的是,從目前各家拼車APP的情況來看,主要提供的還是信息獲取服務,充當中介作用,商業(yè)模式尚不明朗,隨著滴滴等巨頭的加入,未來這一行業(yè)或將成下一個硝煙彌漫的新戰(zhàn)場。

日前,一張關于滴滴上線拼車業(yè)務的內部截圖在網上流傳開來。在這張截圖上,滴滴APP在出租車和專車兩個用車選項之外,額外增加了拼車功能。消息一傳出后,業(yè)內就普遍認為,這很有可能是滴滴APP在測試拼車功能,拼車市場將硝煙四起。

此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就此向滴滴市場副總裁朱平豆求證。朱平豆則表示,對此事不予置評。不過,據滴滴內部一位人士透露,滴滴的確已準備上線拼車業(yè)務,“最快幾周之內,不出意外應該是在5月。”

對此,迭代資本合伙人蔡華表示,滴滴進入拼車軟件市場非常正常,“去年10月,我們就預測滴滴可能會進入拼車市場,不過當時判斷的時間點是今年下半年,沒想到上半年就要上線。有可能和交通部部長此前對拼車出行應該鼓勵的表態(tài)有關。”

原因:規(guī)避政策風險?

事實上,滴滴的在線拼車業(yè)務規(guī)劃由來已久。去年5月,滴滴打車CEO程維就曾宣布涉足在線拼車業(yè)務,并坦承該類產品已經在趕制中。程維表示,在線拼車由于地方政府的相關支持政策,相對于滴滴內部論證過的商務租車業(yè)務風險較低,更具有市場前景。

而對于滴滴布局的原因,業(yè)內認為,除市場前景外,還有更深層次的因素。有業(yè)內人士就預測稱,滴滴上線拼車服務,除自身業(yè)務擴張需要外,也有資源整合的目的,即將旗下專車業(yè)務里的一些車源劃歸到拼車業(yè)務里,從而實現專車車源全部來自正規(guī)租賃公司,而拼車車源全部來自私家車,既規(guī)避了政策風險,也達到了資源合理配置的需求。

對此,微微拼車創(chuàng)始人王永表示,不排除這種整合的可能性,但是難度非常大,“一般來說,不算補貼,專車的價格為出租車的一倍以上,而拼車的價格要略低于出租車正常的基準價,如果把專車變成拼車,那么收入上至少損失一大半,如果滴滴非要這么做,那就必須拿出大量的補貼,這樣的代價過于昂貴。”

蔡華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就目前的拼車用戶群體來看,一定程度上和專車、出租車的用戶群體重合,因此O2O出行企業(yè)由出租車、專車到拼車的服務過渡非常自然。“對于滴滴來說,掌握移動出行入口最為關鍵,滴滴所努力的方向,就是將未來人們的出行需求聚合到滴滴APP中,不論是打車,還是專車,或是拼車,甚至不排除未來上線訂機票,訂火車票的服務。對于一家估值上百億的公司而言,在資本市場上,需要有新的故事可講。”

影響:業(yè)內已準備燒錢

就在傳出上線拼車業(yè)務之前不久,滴滴還掀起了新一輪專車業(yè)務補貼。滴滴和快的日前宣布,啟動新一輪的用戶補貼活動,從3月21日零點開始,用戶使用滴滴專車和快的一號專車可享受免起步價優(yōu)惠,預計總投入將達10億元。

“此次發(fā)起新一輪補貼,是為了回饋用戶對我們長期以來的支持。”滴滴快的相關負責人曾表示。

不過也有分析人士認為,啟動新一輪補貼,和滴滴快的合并后補貼力度下降,導致用戶活躍度降低有關,以及目前專車領域出現了若干條“鲇魚”,市場競爭日趨激烈。

“滴滴在專車市場上的對手都不弱,易到和Uber背后是百度在撐腰,而后來者神州、一嗨等公司都是上市公司,并且本身擁有租賃車輛,因此盡管與快的進行了合并,但滴滴在專車上一點便宜也沒占到。”蔡華表示。

據了解,互聯(lián)網大佬之一百度于去年底投資的Uber,這是一個來自美國的專車軟件,目前已成功布局我國專車市場。近段時間以來,業(yè)內又盛傳,在百度推動下,Uber將和中國最早的專車平臺“易到”合并。

那么滴滴進入拼車市場后,是否會延續(xù)其大力度補貼的經營風格?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投資人表示,目前拼車市場的補貼力度大致為每單10元,滴滴進入拼車市場,前期肯定會投入大量資金進行補貼。

不少拼車軟件的從業(yè)者則對記者表示,歡迎滴滴加入,已做好繼續(xù)燒錢的準備。

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全站最新
熱門內容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方式  |  版權聲明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guī)舉報  |  開放轉載  |  滾動資訊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