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體矩陣:

牛津大學教授:刷手機不一定會讓大腦腐化,研究質量需提升

   時間:2025-02-05 17:16:31 來源:ITBEAR編輯:快訊團隊 發(fā)表評論無障礙通道

近期,英國知名媒體《衛(wèi)報》發(fā)表了一篇深度文章,探討了一個頗具爭議的話題:頻繁使用手機等電子設備是否會引發(fā)所謂的“大腦腐化”。文章引用了多位神經科學與心理學專家的觀點,這些專家普遍認為,所謂的“科技恐慌”并無確鑿依據。

牛津大學人類行為與技術領域的權威教授安德魯·普日比爾斯基更是直言不諱地指出,許多低質量的研究為了迎合公眾對科技的偏見,往往夸大其詞,并容易被媒體過度炒作。他強調,這類研究通常只需勉強展示某種相關性,便能吸引眼球和資金。

2024年12月,牛津大學出版社將“腦腐”一詞選為年度詞匯,用以形容無意義或缺乏挑戰(zhàn)性的網絡內容,以及人們無休止滑動屏幕所帶來的潛在影響。這一選擇無疑加劇了公眾對于線上世界可能改變大腦結構、削弱專注力和記憶力的擔憂。

然而,普日比爾斯基教授對此持不同看法。他專門研究科技對認知和心理健康的影響,并指出大腦的衰退更多與時間流逝和撫養(yǎng)年幼孩子有關,而非科技本身。他呼吁公眾應理性看待科技,學會評估風險,正如我們教會年輕人如何安全過馬路一樣。

事實上,普日比爾斯基及其團隊曾對美國近12000名9至12歲的兒童進行了深入研究,結果發(fā)現屏幕時間對兒童大腦的“功能連接性”并無顯著影響。他們通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掃描了孩子們在完成任務時的腦活動,并未發(fā)現屏幕時間帶來的負面效應。同時,屏幕時間對孩子們的心理健康自我報告也未產生負面影響。

文章還提到了“科技危害論”的起源問題。據Amy Fleming在文章中指出,2005年一項聲稱使用電子郵件比吸大麻更能降低智商的“研究”被廣泛引用,但實際上這根本不存在,只是一篇夸大其詞的新聞通稿。都柏林圣三一學院實驗腦研究教授謝恩·奧馬拉也指出了“問題性互聯(lián)網使用”研究的局限性,并認為我們現在批評自己沉迷社交媒體等行為是一種“缺乏歷史觀”的表現。

關于“科技發(fā)展而IQ卻在下降”的說法,巴黎高等師范學院認知發(fā)展與病理學研究團隊的負責人弗朗克·拉穆斯表示,目前尚無法確定IQ是否真的在下降。他指出,20世紀人類的IQ得分在全球范圍內持續(xù)上升,但近年來增長速度已放緩。拉穆斯還提到,屏幕只是一種媒介,真正重要的是內容。這與柏拉圖曾擔憂書寫會讓人變笨的觀點相似,而人類一直在適應新環(huán)境。

哈肯薩克大學醫(yī)學中心精神病學系主任加里·斯莫爾則長期研究數字技術使用的潛在危害和益處。他認為手機使用的負面影響是暫時的,而數字技術也有積極作用,如保持聯(lián)系和提高效率等。他強調,目前沒有證據表明使用數字技術或電子設備會導致永久性大腦損傷。

斯莫爾還提到,某些平臺和內容可能具有成癮性,但放下手機后,這些負面影響就會消失。他建議公眾應學會聰明地使用電子設備,管理好自己的設備,而不是被設備所控制。

普日比爾斯基教授也表示,他不會刻意讓自己的孩子遠離智能手機或游戲機。他認為合理安排休閑時間是完全可以的,屏幕活動也可以成為其中的一部分。關鍵在于內容的質量以及使用屏幕的時間是否合理。他強調,許多被歸因于“屏幕使用”的負面影響,實際上并非屏幕本身所致,而是因為它占用了本可用于其他有益活動的時間。

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全站最新
熱門內容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方式  |  版權聲明  |  RSS訂閱  |  開放轉載  |  滾動資訊  |  爭議稿件處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