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去年曾被工信部叫停的聯(lián)通eSIM業(yè)務再次上線,聯(lián)通宣布正式在上海、天津、廣州、深圳、鄭州、長沙6座城市率先啟動“eSIM一號雙終端”業(yè)務的辦理。
另有消息稱,聯(lián)通在與蘋果合作推出eSMI一號雙終端業(yè)務外,還在與華為Watch 2 Pro實現了虛擬SIM功能。一旦試點順利,聯(lián)通很有可能會在全國推廣eSIM卡業(yè)務,這是要干掉SIM卡的節(jié)奏嗎?
落后的SIM卡阻擋進步的車輪
1991年,手機首次在芬蘭成功通話,SIM卡因此進入消費者的視線。幾十年過去了,無論是幾十塊錢的功能機,還是售價近萬元的iPhone X,都離不開SIM卡。然而,與eSIM相比,落后的SIM已經制約智能手機和運營商的發(fā)展。
相信很多人都注意到了SIM卡大小的變化,在中國聯(lián)通引入iPhone 4手機后,使用了多年的SIM卡外觀上迎來一次升級,體積更小的Micro SIM問世了。隨后,國內手機廠商也紛紛跟進,越來越多的智能手機都支持Micro SIM卡。最近兩年,蘋果又再次引領了SIM的又一場革命,Nano SIM卡迅速普及,國內三大運營商都普及了Nano卡。目前,除了一些功能機外,大部分手機都能支持Nano SIM卡。
SIM體積不斷變小,這很大程度是智能手機行業(yè)競爭在推動。雖說SIM卡與Nano SIM卡的體積相差不大,但卡槽占用的空間已經嚴重影響了手機輕薄化的發(fā)展。相比之下,高度集成的eSIM方案,能夠解決SIM卡槽占用大量手機空間的難題。此外,SIM卡槽還影響手機的防水性能。目前,蘋果、華為和三星等品牌的智能手機,都具備了一定的防水能力。由于eSIM集成在手機內部,不需要在機身上開槽,這可以提高手機的防水等級。
在應用層面,SIM卡也非常落后。眾所周知,現在很多手機都是雙卡雙待的,使用eSIM后,無需裝兩個卡就能實現雙卡雙待。更重要的是,使用eSIM卡可以更方便的更換運營商,無需更換SIM卡。對于運營商來說,SIM卡也是一筆巨大的開支。據不完全統(tǒng)計,國內三家運營商一年至少消耗1億張SIM卡,一張10元,這就是10億的開支。
不可否認,SIM卡的誕生,顛覆了人們的通訊方式。不爭的事實就是,誕生幾十年的SIM卡,已經成為智能手機廠商和運營商前進道路上的一個牽絆。不過,這并不代表eSIM卡能夠干掉SIM卡。
eSIM卡要干掉SIM卡其實不容易
在技術層面,eSIM卡有著一定的優(yōu)勢。與傳統(tǒng)的SIM卡相比,eSIM卡最大的特點是它不綁定于任何一個移動網絡,和SIM卡不一樣,不能說這個是“某某運營商的SIM卡”,它不屬于任何一個運營商,它能夠在多家運營商網絡之間切換接入。接入一家新的運營時,只需要更新一下eSIM卡的鑒權信息。
更自由,更獨立的特點,注定了eSIM卡能夠更方便的接入運營商,這對消費者來說是一件大好事。使用eSIM卡方案,用戶的手機,可以同時接入兩家或三家網絡運營商,這能夠打破手機只能支持雙卡的極限。還有不容忽視的一點就是,eSIM卡能夠衍生出更豐富的應用,蘋果手表和華為手表的虛擬SIM卡業(yè)務不過是一項最基礎的應用。
在外出旅游時,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場景,自己使用的A運營商網絡信號不好甚至沒有信號,朋友使用的B運營商網絡信號非常好。由于沒有B運營商的SIM卡,無法接入B運營商。有了eSIM卡后,在遭遇一家運營商信號非常差,或者沒有信號的時候,可以非常便捷的接入另一家運營商。
需要說明的一點是,eSIM卡給消費者帶來便捷體驗的同時,也存在一些不安全的因素。從SIM到eSIM卡,產品升級背后,是主導權的變遷。目前,SIM卡是由運營商掌控制權,而eSIM卡是手機廠商掌握控制權。加之eSIM卡中包括運營商鑒權、計費等機密信息,一旦泄露后果不堪設想。正因于此,國內三大運營商對于開放eSIM業(yè)務才會非常謹慎。去年,中國聯(lián)通與蘋果合作推出了eSIM業(yè)務,最終被工信部叫停,這或與信息安全有關。
在技術層面,eSIM卡的便捷性,對手機用戶的安全存在一定威脅。目前,所有的SIM卡發(fā)行,需要高的權限。為了避免一些風險,三大運營商只在一些自建營業(yè)廳提供補卡、換卡服務,社會渠道都不具備這一權限。反觀eSIM卡,使用空中授權的方式,這方便了用戶的同時,也存在一定風險。一旦信息被截取或手機被盜用,號碼也隨之被盜,因為號碼是寫在手機里面的。各種不可預測的風險,注定了eSIM短期內難以取代SIM卡。
寫在最后:不可否認,eSIM卡能夠帶來體驗的革命,但一些不可預知的風險,也不容忽視。加之eSIM卡普及,會奪走運營商的控制權,這背后的利益之爭,同樣是eSIM卡難以取代SIM卡的一個重要原因。盡管目前聯(lián)通重新啟動了eSIM卡試點,但這并不是干掉SIM卡的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