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體矩陣:

北京地鐵手機刷卡 蘋果用戶無法刷卡尷尬了誰?

   時間:2017-08-15 10:08:47 來源:TechWeb 作者:賈敬華 編輯:星輝 發(fā)表評論無障礙通道

日前,北京地鐵全線支持手機刷卡乘車,160款具有NFC功能的手機機型已支持這一服務。與現(xiàn)有的公交一卡通卡片相比,手機一卡通不用繳納押金,支持退資業(yè)務,在全部出行領域適用。遺憾的是,蘋果用戶無法刷手機乘地鐵,這著實有點尷尬。

ApplePay_500

刷手機乘車是趨勢 蘋果為何掉隊

在公共交通領域,很多城市都發(fā)行了一卡通,方便用戶乘坐公交車和地鐵等公共交通工具。然而,傳統(tǒng)的一卡通在用戶體驗上存在不足之處,比如充值需要排隊,退押金需要去指定的地點等。在移動支付高度普及的今天,刷手機乘車是無法阻擋的趨勢。

對于公共交車系統(tǒng)來說,電子支付能夠大大提升運營效率。以北京地鐵公司來說,該公司所轄15條運營線路每日客運量高達近千萬人次,如此大規(guī)模的運載量下,僅一卡通充值就會大大降低運營效率。為了緩解一卡通充值壓力,北京地鐵投放了大量的自動充值機器,但仍無法緩解人工售票窗口的工作壓力。與此同時,智能手機的高度普及,刷手機乘車的條件已經(jīng)具備。在房山線啟動刷手機乘車試點后,北京全線地鐵支持刷手機乘車。

盡管刷手機乘車剛在北京地鐵推廣,但從房山線試運營的情況來看,這將是趨勢。據(jù)一卡通公司透露,因為手機一卡通開卡充值方便,短短一個月試點期間,手機一卡通的新增開卡量即達到20萬張,日均交易筆數(shù)達20萬筆,環(huán)比增長200%。由此不難預測,手機刷卡乘車將迎來爆炸式增長。

來自北京地鐵公司官方的消息稱,北京手機一卡通可支持小米、華為、三星、努比亞、一加、魅族等品牌的160款NFC智能手機,門檻并不高。眼下,很多國產(chǎn)手機都可以刷手機乘車,具有NFC功能的蘋果手機為何不支持呢?

談及蘋果用戶無法刷手機乘坐北京地鐵的原因,來自媒體的報道稱:因蘋果公司在中國地區(qū)還未向公共交通領域開放NFC功能,導致蘋果手機用戶暫時無法開通手機一卡通。毫無疑問,蘋果用戶無法刷手機乘坐北京地鐵,最尷尬的是消費者。

刷手機乘車蘋果掉隊 本土化需要努力

多年來,蘋果在手機新功能的探索方面一直走在前列。這一次,很多國產(chǎn)手機品牌已經(jīng)可以刷手機乘地鐵,就連老對手三星也躋身刷手機乘地鐵的普及大潮中,蘋果為何掉隊呢?在筆者看來,這并非偶然。

從技術角度來說,智能手機的NFC功能可以拓展出很多新的功能,刷手機乘地鐵不過是其中一項細分功能。要想實現(xiàn)一些功能,智能手機廠商必須開放NFC功能的一些權限,蘋果用戶無法刷手機乘坐北京地鐵,就是因為蘋果公司在中國地區(qū)沒有開放手機一卡通的權限。從表面來看,這是蘋果經(jīng)營層面的問題。事實上,這是蘋果公司在國內市場水土不服的一個表現(xiàn)。

除了手機NFC功能的市場拓展外,蘋果公司在國內移動支付領域遇冷的尷尬遭遇,癥結也是水土不服。2014年蘋果秋季新品發(fā)布會上,蘋果發(fā)布的一種基于NFC的手機支付功能。2016年的2月,Apple Pay業(yè)務正式在國內上線,而美國地區(qū)的蘋果支付業(yè)務在2014年10月就已經(jīng)上線。從時間點上來看,蘋果支付業(yè)務在推出一年多后才在國內落地,這一方面說明蘋果對國內移動支付市場的不重視,另一方面也說明,蘋果支付的本土化工作進展非常緩慢。

在國內移動支付領域,蘋果本土化策略的失利,換來的是蘋果支付在國內市場被競爭對手甩在背后的局面。Analysys易觀發(fā)布的《中國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市場季度監(jiān)測報告》的最新數(shù)據(jù)顯示,2017年第一季度,中國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guī)模達18.8萬億元人民幣,環(huán)比增長47%。其中,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二者的市場份額超過了93%。雖說蘋果官方?jīng)]有透露Apple Pay在國內的市場份額,綜合各方面的數(shù)據(jù)來看,其市場份額估計最高只有1個百分點。正因于此,微信支付和支付寶才會把蘋果這個對手忽略。

在國內移動支付市場格局已定的情況下,蘋果才緩慢的推出補貼政策搶占市場,嚴重滯后的營銷行為,意味著蘋果支付在國內市場的本土化需要加速。眼下,在手機刷卡乘車的推廣中,蘋果又掉隊,這再次證明蘋果的本土化需要加速。

毫無疑問,很多用戶便捷的刷國產(chǎn)手機乘坐地鐵,蘋果用戶卻要苦苦等待,這著實很尷尬。不過,比果粉們更尷尬的,還是蘋果公司。在刷手機乘坐公共交通已成趨勢的市場背景下,蘋果掉隊不更尷尬嗎?

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全站最新
熱門內容
網(wǎng)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方式  |  版權聲明  |  網(wǎng)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guī)舉報  |  開放轉載  |  滾動資訊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