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體矩陣:

集海量大數據所成,百度地圖的人工智能是城市交通病解藥

   時間:2017-05-08 14:12:01 來源:互聯網編輯:星輝 發(fā)表評論無障礙通道

當汽車越來越多,城市越來越堵時,緩解交通擁堵的方案就會一次次被拿出來實踐,然后被貼上失敗的標簽。首先是倡導了多年但一直沒有多少成效的“公交優(yōu)先、地鐵出行”,其次是出現了網約車和共享單車,但是無論軌道交通和公共交通多么發(fā)達,無論滴滴打車多么方便,只要汽車數量不減,交通擁堵就不會消失。對于個人而言,關鍵在于如何從日益擁堵的道路上快速找到一條捷徑。這條有效的捷徑就是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到交通治理。

實現 堵的基礎:海量 地圖 用戶 數據 生成 的實時 路況

地圖導航領域已經有了十幾年的發(fā)展,行業(yè)格局也已經比較穩(wěn)定,不過現在,競爭的核心已經從定位導航能力轉向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兩項實力。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汽車保有量只升不降,交通狀況復雜性大幅提高,因此,單純的導航并不足以有效應對瞬息萬變的路況。如何實時預測交通擁堵情況,如何提供用戶人性化的路線建議,如何讓新手快速成為“老司機”,成了地圖導航必須要著手解決的問題。而這些前端技術的變革,都離不開數據采集這一基本功。

在底層數據的獲取上,地理信息采集相對復雜,在數據采集上,地圖導航都面臨同一個問題:采集成本太高,投入太大,更新太難。無奈,只能從技術和人力兩方面同時發(fā)力。要想實現地圖數據的高效生產,就必須依賴自動化的高精采集設備。百度地圖是較早實現數據采集高度智能化自動化的地圖廠商,通過在順德建立數據中心,作為“數據大腦”,承擔著國內最大的數據采集業(yè)務,提高數據采集效率。

相比于其他地圖產品,百度地圖的殺手锏是基于人工智能(AI)的圖像識別技術。在2016年9月,李彥宏對外展示人工智能的進展時,表示百度地圖的采集設備能夠自動識別道路特征、建筑輪廓、道路圖形標牌、電子眼、警示牌;圖像智能識別技術則能夠精準識別店鋪名稱、門牌號、停車場標識,甚至是營業(yè)時間。目前,百度地圖全流程數據生產自動化程度已超過80%,全景圖像的自動化識別提取準確率高達95%。百度地圖獨創(chuàng)了圖像自動識別分析技術,其所覆蓋的道路總里程超過670萬公里。這樣一來,數據采集能力也就大幅度提高了。

數據采集生產是百度地圖數據實力的一個縮影,路況數據生產同理。我們都知道,路況數據生產最重要的標準是實時,現在,與過重測算前方車輛的速度不同,百度地圖將重點放在車輛密度反映路況上,因為“車多就意味著路堵”,知道哪個地段車輛多,就引導司機繞開哪個路段,有效解決速度計算強依賴于軌跡速度以及“知道速度快慢,但是不能明確車輛多少”的先天性問題。

另外,光靠自己一身之力是難以支撐海量數據的持續(xù)更新的,必須要將用戶的車輛發(fā)展成為一個個信息點。

以往的地圖產品想要抓取用戶的實時出行狀況,大多是通過汽車內置導航和交通部門提供的路況信息,但面對如今多維度多元化的出行方式,這樣的方式已經難以適應,必須借助更高效的技術來獲取更為精確的實時路況數據,才能真正優(yōu)化出行。百度地圖將目光從“車”轉移到“人”上面。具體來說,是利用百度系統(tǒng)的用戶規(guī)模優(yōu)勢來構建交通運行圖景,通過利用百度搜索的資源,百度地圖能得數億級別的用戶數;同時,百度地圖的O2O功能做得最好,用戶在使用百度地圖搜索周邊內容時,也能給百度地圖提供實時的位置信息。

交通路況能夠更實時,意味著交通大數據需要更海量,如何發(fā)動上億的用戶主動上傳定位、搜索、導航信息,實現數據庫秒級更新,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百度地圖推出了“POI認領”(POI:信息點),目前已經有近150萬商戶標注、認領POI數據,全球POI總數達1.4億。這使得百度地圖上76%的數據來自創(chuàng)新生態(tài)采集模式,讓“人人都成為POI采集師”已經逐步成為現實。

無論是用戶大數據、路況大數據,還是POI、道路信息采集,所有維度的地圖大數據的價值最終都指向應用。城市“交通病”的解決,不能光停留在限行限號,而是應該讓海量交通大數據發(fā)揮底層作用。

借鑒 無人駕駛 背后的避堵邏輯,人工智能 最佳 堵方案

無論是汽車還是地圖,都有一個遠景目標:實現自動駕駛。目前各大互聯網巨頭都有布局,其中的一個難點就是繪制一份高精地圖。與一般的手機不同,高精地圖對車輛的定位要求更嚴,比如要實現更小的定位偏差(李彥宏表示未來地圖的精確度將縮短到3厘米),可以定位車輛行駛的車道等等。

暫且不說自動駕駛何時能真正普及開來,但它也給目前的手機地圖一個更新的方向,引導手機地圖去滿足用戶的需求。

百度地圖近段時間推出了不少讓人眼前一亮的功能,尤其是極具個性化、智能化的創(chuàng)新嘗試:

1.推出步行AR導航,將步行路線、終點目標與現實場景結合,這能減少在復雜路口走錯方向的可能性。

2.優(yōu)化首頁搜索功能,搜索框后,可以直接點擊“家”和“公司”等便捷入口,實現一鍵導航。

3.放大導航路口圖像,以平面頂視圖的形式展示路口狀況,便于正確選擇方向。

……

而提出這一系列優(yōu)化服務的目的在于,讓一個個用戶快速成為“老司機”,將老司機的經驗通過地圖展示出來,提高他們對路面情況的“感覺”。 事實上,給每一個用戶更好的出行方案,就有機會減少一輛車的擁堵,給更多的用戶更好的方案,就能緩解一個城市的擁堵。所以在路線設計上,新版的百度地圖一共提出了6大路線偏好:智能推薦、時間優(yōu)先、距離優(yōu)先、躲避擁堵、不走高速、高速優(yōu)先。滿足用戶偏好靠的是AI大腦,這六大方案基本上可以涵蓋所有的出行需求,及時避免因交通擁堵。

目前百度地圖已經在智能避堵,優(yōu)化出行方面有所成就,百度地圖每日提供的位置服務超過720億次,每日導航服務超過2億公里,為用戶每天節(jié)省出行時間達115萬小時。

作為手機地圖的第一梯隊,百度地圖將發(fā)展方向與人工智能牢牢綁定起來,用于革新數據采集方式以及提供更個性化的出行方案。在這個過程中,出行服務的需求者是一個個的用戶,交通擁堵的制造者也是一個個的用戶,只有將千千萬萬個用戶的數據收集起來,進行分析,才能為每個人提供最便捷的出行方案,才能給城市的交通減輕一絲壓力。可以說,緩解交通擁堵,治本還是靠技術的力量,百度地圖推出的智能避堵,背后則是人工智能技術的強力支撐。

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全站最新
熱門內容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版權聲明  |  RSS訂閱  |  開放轉載  |  滾動資訊  |  爭議稿件處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