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體矩陣:

HTC衰敗是戰(zhàn)略的失策,還是歷史的必然?

   時間:2015-08-19 09:18:40 來源:創(chuàng)事記 編輯:星輝 發(fā)表評論無障礙通道

最近,HTC官方公布了2015年第二季度的銷售業(yè)績:實現營收330億元新臺幣(約合64.7億元人民幣),只有去年同期的50%,凈虧損51.4億元新臺幣。

近幾年來,HTC在手機市場上的存在感越來越低。不僅銷售額逐年下跌,就連股價估值也在下跌。最近更是宣布在全球裁員2300多人,一下子就辭退15%的公司員工。

曾經的輝煌,一去不復返?

在我們的記憶中,我們記得HTC、三星、蘋果當年曾占據手機市場的三塊寶貴領地。但如今我們卻只能看到蘋果和三星的身影。反觀HTC的發(fā)展,我們看到的是輝煌之后的“失利”與“下跌”。

HTC的快速衰敗,讓許多人都覺得不解和寒心。為什么曾經的手機強者會淪落到如今這幅田地?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回看一下HTC的成長之路。

1997年,王雪紅、周永明、卓火土的“鐵三角組合”共同創(chuàng)辦HTC,主要經營代加工業(yè)務。起初HTC在與運營商的深度合作中總是從最大程度上滿足它們提出的要求。從康柏到微軟,我們看到了一個代加工廠商的謙卑和上進,于是越來越多的運營商愿意讓HTC為其定制手機,HTC也因此得以以極低的代價迅速將版圖擴展到全球。

此后為了尋求更好的發(fā)展,HTC進行自我革新和突破。2006年,HTC開始創(chuàng)立自己的品牌,并于2007年、2008年推出了HTC Touch和外型驚艷、名噪一時的HTC Diamond。再后來,HTC與谷歌合作開發(fā)安卓系統的手機-G系列,此款手機一度讓HTC一躍成為可以與蘋果相抗衡的公司之一。

當蘋果以優(yōu)取勝時(2007年至2012年,蘋果只發(fā)布了5部iPhone),HTC以量取勝(2008年至2012年,加上WM系統手機,HTC一共發(fā)布了超過50部手機)。如此押寶性的策略雖然讓HTC有幸壓中一些手機,但卻讓人有種沒有發(fā)展目標,沒有戰(zhàn)略規(guī)劃的感覺。

這樣無目的性的策略帶來的只能是偶然的輝煌,2011年之后,HTC的財報就開始下滑的趨勢;2013年,首次出現虧損,時至今日,更是面臨裁員的命運。

從HTC的前身來看,它從一開始就具備了一些先天優(yōu)勢:作為一個手機代加工工廠,掌握到先進的生產能力以及其對手機審美設計上的敏銳觀察力。如果再加上一個眼光高、技術要求好、管理能力跟上的的領導群體,HTC要想在一定的時間內成為一個有能力的公司是非常有可能的一件事。從其發(fā)展的軌跡上來看,它也確實是做到了這一點。如:2011年4月6日,臺灣宏達電市值超335億美元,市值首度超過了手機巨頭諾基亞。

但是這樣的發(fā)展勢頭似乎并沒有繼續(xù)保持下去:2015年第二季度公布的第二季度財報,6月營收86.8億元(新臺幣),環(huán)比下降21%,同比降60.4%。

從HTC的失敗教訓中,我們看到了什么?

一、產品亮點不明顯

HTC已經不再是當年的HTC手機代加工廠,但是卻始終持有代加工廠的思維。手機市場瞬息萬變,一味的“啃老本”的策略完全適應不了當今手機市場的競爭。

在性價比方面,HTC近幾年來的手機都已經被小米、華為等中低端手機所替代。沒有特別吸引消費者的亮點,消費者自然會選擇性價比高的其它手機。

差異化方面,HTC沒有自己的產業(yè)鏈且難以做到根據市場形式與時俱進的創(chuàng)新。在屏幕和處理器等方面也沒法和有產業(yè)鏈且能獨立生產出這些手機部件的三星相比,產品問題頻生。比如說HTC M9采用的高通810處理器,發(fā)熱嚴重,跑分功耗控制等遠不如三星獵戶座。

在外形設計上,HTC近幾年來一直沿用其“古老的”外形設計上的優(yōu)勢,對于消費者而言似乎顯得太過于單調乏味。如此千篇一律的手機,你覺得消費者會一直買它嗎?

二、國內市場的不重視

高端市場的手機廠商也許都會用一種高傲的姿態(tài)來看待后起之秀,HTC似乎也是如此。起初,HTC將重點放在手機高端市場,想要與蘋果等高端品牌一較高下,對于中低端市場不屑一顧。雖然此舉依據自己起步時的便利條件在國外贏得了一些市場。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外市場趨于飽和(自己也無力爭奪)。國內市場雖然前景看好,但是進入太晚失了先機,以致于國內市場的先機就落在了諸如小米、魅族、華為這樣的中低端手機手中。

除此之外,作為一個民族品牌是不是理應首先考慮國內市場。但HTC每一次新品的發(fā)布似乎都是“先在國外后在國內”。一個民族品牌,卻將自己的產品首先在國外發(fā)布,這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就傷害了一些愛國用戶的情感,如此的差別對待也自然會引來一部分用戶的倒戈相向。

貌似自從HTC與蘋果的專利案失利后,其在國外市場的銷售業(yè)績也不是很理想。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如今兩者都沒得到,不知此刻HTC該作何感想?

三、營銷策略的不足

近日,HTC董事長王雪紅在內部信中表示“HTC的問題在于營銷而非產品”這就是說,HTC一直覺得HTC業(yè)績下滑的原因在于其營銷策略的問題。

但是HTC曾經有一段時間將主要精力投入到市場營銷,曾花費1700萬美元簽下《鋼鐵俠》男主角小羅伯特·唐尼為其拍攝廣告??蓪嶋H效果似乎并不盡如人意。前幾日還被爆強行向美國的手機用戶推送廣告,此舉引來許多用戶的不滿。

看來,HTC的營銷策略真的不怎么樣!

四、手機內部設計上的缺陷

一個有責任的手機廠商,人們始終相信它不僅會將外部設計的非常美觀而且也會照顧到內部的設計。但是從HTC手機的拆卸圖中,我們發(fā)現它甚至比不上華為的設計。一起來看看:

這是一款HTC M8的拆卸機

這是一款華為P8的拆卸圖

這是一款蘋果手機的拆機圖

對比之下我們就可以看到HTC在內部設計上的不足。試問一下:當你打開手機看到上面的場景時,你會選擇哪一款手機呢?

五、難以放下的身段問題

在產品定位這一層面上,我們看到HTC把它的定位鎖定在手機的高端市場。相對于同樣把定位放在高端市場的蘋果、三星來說,HTC的定位剛開始其實并不能看出來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只是隨著手機市場的發(fā)展,三星已經發(fā)展出自己的一整套生產鏈、而蘋果已經有個自身的硬件支撐,反觀HTC的進步,卻仍然只停留在自身的那高傲的高端設想中。

當然HTC也曾有段時間嘗試過發(fā)展中端手機。比如HTC Desire系列,價格定在在2000元左右。只是由于后期一系列營銷措施的不到位,再加上競爭對手的強勁,沒有成功!

就目前而言:手機定位仍然是其難以擺脫或舍不得擺脫的的軟肋。但以HTC目前的情況,這一定位與其自身的實際情況已經不相符合??磥?,HTC目前要想重新在高端手機市場領域找到自信似乎真的很難!

六、人才流失嚴重

2013 年,HTC的首席工業(yè)設計師簡志霖(New One的發(fā)明者)因為泄露商業(yè)機密罪被司法機構逮捕。隨后,HTC首席營銷官、前首席財務官、首席運營官、首席產品官(Kouji Kodera)、全球公關總監(jiān)副總裁(Jason Gordon)、全球零售營銷經理(Rebecca Rowland)、數字營銷總監(jiān)(John Starkweather)、產品戰(zhàn)略經理(Eric Lin)等高層紛紛接二連三的離去。

不知道是不是HTC內部人員也看到HTC的衰退姿勢,又或許是坊間流傳的與CEO周永明的觀點不合。

不管怎樣,如此關鍵的時刻,重要成員紛紛離去,內憂加外患,這無疑對HTC來說如同雪上加霜!

HTC未來之路如何走,核心技術依舊是關鍵!

綜觀以上的幾點,我們發(fā)現HTC的主要問題除了其營銷等跟不上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沒有自己過硬的核心技術的支持。一個企業(yè)的發(fā)展,核心技術永遠是關鍵。

三星CEO尹鐘龍早在2005年時就曾說過:核心技術是市場制勝的秘訣。發(fā)展到現在,三星一直沒有忘記這一點。雖然三星的成功除此之外,還在于其掌握手機零部件60%的控制權,能夠有效控制成本與生產進程等。但是三星至少一直清醒的知道去發(fā)展這一關鍵點,雖然與蘋果的專利案打了那么久,但是三星依舊越挫越勇,毫不畏懼!

而蘋果公司之所以能夠在高端手機市場屹立這么多年也是靠自身積累多年的核心技術。雖然蘋果的完成大多靠代加工工廠實現,但是賺大錢的永遠是蘋果公司而不是代加工工廠,不是嗎?

再看看HTC,凡是涉及到專利的案件幾乎都是以敗訴結尾:

如果繼續(xù)如此下去,那么失敗就顯得很必然了。

曾經HTC依靠優(yōu)秀的系統體驗加上優(yōu)秀的硬件設計獨領風騷,但是隨著三星等手機的后來居上,HTC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如今已經跌出十名開外。要想重新尋找新的開拓點似乎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那么它將依靠什么策略來繼續(xù)其在手機市場的發(fā)展呢?

HTC董事長王雪紅似乎給了我們一個大致的方向:

(1)強化智能型手機發(fā)展;

(2)大幅降低營業(yè)成本及改善營運效率;

(3)內部流程合理化;

(4)積極發(fā)展新業(yè)務。

不過這一策略是否能真正的起作用,來挽救垂死掙扎的HTC,我們還不得而知!但是對于曾經癡迷于HTC手機的用戶來說,這應該算是一絲希望!不管怎樣,我們且拭目以待!

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全站最新
熱門內容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版權聲明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guī)舉報  |  開放轉載  |  滾動資訊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