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一年里,可穿戴設備與智能硬件浪潮席卷了整個互聯(lián)網(wǎng)。無論是科技巨頭、硬件創(chuàng)業(yè)者還是投資者,都對這個領域表現(xiàn)出了異乎尋常的熱情,大量手環(huán)、手表等產品集中亮相,甚至不少人將2013年稱為“可穿戴設備元年”。
然而,讓人感到遺憾的是,我們并沒有在這股浪潮中看到蘋果公司的身影——雖然關于蘋果可穿戴設備產品的傳言在最近的一年時間里從未停止過,但它們基本上都是媒體和分析師的“成就”。
好消息是,貼著蘋果商標的可穿戴設備可能很快就要來了。根據(jù)CEO庫克在2014年第一季度的財報分析師會議上的公開表態(tài),蘋果將會在今年推出幾個新的產品品類。于是,配合著此前相關崗位招聘信息、可穿戴專利的曝光和奢侈品牌CEO的加盟等讓人浮想聯(lián)翩的新聞,蘋果的“可穿戴設備”再次成了行業(yè)的聚焦點。
這對產業(yè)和用戶兩方來說都不失為一件好事,畢竟蘋果在軟硬件整合以及工業(yè)設計上都有非凡的能力和品牌效應。所以不少人都在期待蘋果創(chuàng)造出一款“再一次改變世界”的產品來為業(yè)界樹立起標桿——像iPhone當年做的那樣。
但我要說的是,iWatch,姑且叫這個名字吧,在這個時間節(jié)點推出,所要面對的境況和當年的iPhone截然不同。
我指的是對手和環(huán)境。
還記得去年年中,庫克在All Things D 11大會上談到,探索可穿戴設備領域的時機已經成熟。且不說他自己就佩戴著一塊Nike Fuelband,事實上,繼2012年Pebble在KickStarter大獲成功后,Jawbone、Fitbit、Misfit等明星創(chuàng)業(yè)公司開始紛紛嶄露頭角,資本也一股腦兒地涌入了這個行業(yè)當中。
Google早已先行推出了試驗性產品Google Glass并于去年年底進行了迭代,還在去年收購了智能手表廠商WIMM Labs;三星一改蘋果追隨者的形象搶先推出了Galaxy Gear;而根據(jù)傳聞,微軟也在接觸可穿戴設備廠商,不想重演智能手機時代的悲劇。這是巨頭們的動作。
再看創(chuàng)業(yè)者們:從智能手表到手環(huán),可穿戴設備幾乎是一場創(chuàng)業(yè)者的狂歡。這些可穿戴設備各式各樣,連存在的缺點都出奇地一致。他們是推動這股浪潮的中堅力量,對市場的嗅覺更敏銳,競爭和參與意識更強烈。與智能手機時代不同,他們不想做科技巨頭的追隨者。
所以我們看到——蘋果已經從當初智能手機浪潮的推動者,成為了一個可穿戴設備領域成熟時機的等待者。
這并不僅僅是硬件產品推出時機上的落后,更重要的是——我們看到,無論是Pebble手表、Leap Motion還是Google Glass,都已經開始經營自己的智能硬件生態(tài)圈子——應用商店、開發(fā)者工具,甚至分成方案都逐漸成型,而這實際上是iOS生態(tài)系統(tǒng)最引以為傲的之處。
同時,我們還看到,硬件創(chuàng)業(yè)的核心地點也正在發(fā)生改變——從硅谷向深圳遷移,全球的創(chuàng)業(yè)者都敏銳的發(fā)現(xiàn)了這一點,而就大型公司而言,Google因為開源的優(yōu)勢也能夠輕易滲透進來,而蘋果在這一點上不占任何優(yōu)勢,簡而言之,蘋果離智能硬件新產品、新想法誕生地的距離正在被延長。
再回到iPhone誕生的2007年,諾基亞和黑莓大行其道,iPhone誕生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它甚至是不被看好的,更談不上被同行們追隨。而Android 2008年下半年誕生時,已經距離第一代iPhone發(fā)布有一年半的時間了。
所以,蘋果也因此享受了巨大的時機和行動力紅利,以及很長一段時間的市場空白。我不想談預見性的問題,因為在2005年Google就已經收購了Android團隊,很難判斷Google當初是否看到了這一趨勢,但顯而易見的是,比起其它競爭對手,當時的蘋果顯得果敢而且努力,可如今的狀況,恰好相反。
這個問題跟蘋果能否再次創(chuàng)造出讓業(yè)界震驚的產品無關,我依然相信蘋果具備這種能力,而且,正如庫克在All Things D 11大會上所說的那樣,目前在可穿戴設備市場上還沒有一款算得上成熟、偉大的產品。只是,蘋果的創(chuàng)造力可能還在,但它不會以一個推動者的身份出現(xiàn),也很難再擁有智能手機時代的那些紅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