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太陽系中,除了我們熟知的行星與衛(wèi)星,還有一種被稱為“太陽系建筑基石”的天體——小行星,它們是在太陽系形成初期未能成長為行星的殘留物。這些數(shù)量龐大的小行星,偶爾會與地球擦肩而過,成為天文學家們密切關注的對象。
近日,一場壯觀的天文事件在全球范圍內(nèi)引起了關注。一顆直徑約為0.75米至1米的小行星,在北京時間12月4日凌晨0時15分左右,如期穿越西伯利亞上空的大氣層,化作一顆耀眼的火流星。此次事件不僅吸引了全球科學家的目光,也成為了人類歷史上第11次成功預警的小行星撞擊事件。
在這次預警過程中,中國的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追蹤這顆小行星,天文臺迅速調(diào)動了一系列高科技裝備,包括位于云南姚安的0.8米口徑高精度望遠鏡、青海冷湖的2.5米口徑墨子巡天望遠鏡以及0.7米口徑的多應用巡天望遠鏡陣列。從12月3日晚19時49分開始,直至23時33分,科學家們持續(xù)進行組網(wǎng)跟蹤觀測,最終成功捕捉到了撞擊前42分鐘的珍貴圖像。
據(jù)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的助理工程師徐智堅介紹,由于這次小行星的撞擊點位于西伯利亞,正好處于我國夜晚觀測的絕佳時段。在美國和夏威夷的觀測站之后,我國的觀測站成為了此次觀測的關鍵。徐智堅表示:“從觀測數(shù)據(jù)來看,我國各臺站的觀測結(jié)果在此次預警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p>
關于小行星的數(shù)量,目前已知的近地小行星已接近3萬顆,而整個太陽系中已發(fā)現(xiàn)的小行星數(shù)量更是高達140多萬顆。其中,約90%的小行星位于小行星帶。然而,對于地球來說,最值得關注的是那些可能接近地球軌道的近地小行星。
關于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概率和危害,專家們表示,這主要取決于小行星的速度和質(zhì)量。一顆直徑1公里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可能會引發(fā)全球性的災難,而直徑140米左右的小行星則可能對一個區(qū)域造成毀滅性的影響。對于直徑50米的小行星,其影響可能僅限于一個局部地區(qū)。
為了有效預警和防范小行星撞擊地球的風險,科學家們采取了多種措施。對于較遠距離的小天體,通過日常的巡天編目來了解其數(shù)量和分布。而對于近地小行星,則通過大口徑、大視場的望遠鏡在其靠近地球前幾天或前幾周進行發(fā)現(xiàn),以便有足夠的時間來應對。
中國在深空探測領域也取得了顯著進展。在今年9月召開的第二屆深空探測(天都)國際會議上,中國深空探測實驗室發(fā)布了中國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務方案。該方案計劃采用“伴飛+撞擊+伴飛”的模式,通過動能撞擊來評估撞擊效果,并在撞擊后繼續(xù)進行科學探測工作。這一方案有望為我國乃至全球的近地小行星防御工作提供重要支持。